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助育人» 工作动态

资助育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描绘出彩人生

    暮春时节,校园最美的时刻。来自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的维吾尔族研一学生古丽妮尕尔·艾合麦提江在华北电力大学求学已是第五个年头。除了徜徉在查理斯·狄更斯的作品中,她还加入了校研会,生活过得安心、忙碌而精彩。这一切,对于当年刚迈进华电校门的古丽来讲,是难以想象的。“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学校的关心与帮助,为我铺平了求学之路,让我安心读书,让我懂得什么是关爱,如何关爱别人,更让我学会如何直面困难,在磨炼中成长,这让我终生受益。要是让我再高考一次,我一定会把志愿全部填成华电,绝不服从调剂!”

    多年来,华北电力大学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从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对学生资助工作进行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学校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应有作用,构建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学校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打造精准资助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学校资助工作始终坚持育人导向,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资助全过程,着力将资助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有机结合起来。”校党委书记周坚说。

“大资助”理念夯实三全育人 确保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学校秉承“大资助”理念,全面夯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资助育人,资助育人成效不断突显。学校依托部门联动机制,构建了“一个中心+四支队伍”的资助工作体系,形成全员资助育人合力。“一个中心”是指实行专人专职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学校资助工作的日常运行,“四支队伍”则是指每个学院安排专职辅导员负责资助日常工作,各班班主任对所带班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学生资助成长导师对与其结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程帮扶,以及以“自强社”社团为代表的学生骨干配合资助管理中心开展工作。

    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差异性受助需求,学校在各阶段均开设了各项富有针对性的资助措施,确保了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三不愁”,真正做到全过程资助育人。入学前,通过学校“绿芽行动”,随录取通知书寄出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资助政策宣传资料,资助热线及资助政策慕课课程,让古丽了解到学校的资助政策。“绿芽行动”中,通过系统采集新生申报的个人信息及资助辅导员的电话家访,学校可及时掌握新生的资助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资助。入学时,古丽通过“绿色通道”优先办理了入学手续,免费领取了军训服装、洗漱卧具和临时补助。通过“绿色通道”,学校根据核实的家庭经济情况,分别采取贷款、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不同的资助措施。2017年新生报道中,有640名新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入学后,成长“1+1”和“朋辈辅导员帮扶”结对项目、“绿色氧吧”工作坊等活动则让古丽克服了人际交往的紧张,找到了家的感觉。

    学校重视学生在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校长杨勇平指出,要把学生的小事当成学校的大事。立足不同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校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全方位实现对学生的学业帮扶、能力提升、个性发展。学校实施“学业辅导与学业规划引领项目”,组织成绩优秀、学力有余、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兼职学业辅导员,针对包括《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等在内的这几门学生学习难度最大的课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周安排两次集中辅导,解惑答疑,交流心得。学校已连续五年给计算机零基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学校每年都设有“诚信教育月”、“心理健康教育月”、“职业生涯导航月”,并专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与服务。

    在资助理念上,学校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逐步由保障性资助向发展型资助延伸;在资助种类上,以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资助需求为目标,科学运用不同种类的资助手段,做到“应助尽助”。学校已形成以“奖、勤、助、贷、补、偿”为中心,其他多种资助形式并存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奖”、“勤”、“助”、“补”等资助形式所占比重不断增加。2006年至2017年,学校校内资助总金额年均增长6.63%,社会资助总金额年均增长30.91%;切实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有效帮扶。学校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造血型”资助项目,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帮助他们在受助自助过程中提升素质、增长才干,2017年学校为2700余人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

大数据思维力助精准资助 品牌活动彰显人文关怀

    以往的学生资助,主要由学校根据学生自己填写的表格、提供的材料,结合辅导员评议、学院意见判定一个学生是否需要资助。这种人为操作占据主导地位的评判方式由于具有主观性而往往会导致判断有误,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没能得到公正待遇。

    2015年,在深入研究过去五年受资助学生数据、广泛征求辅导员及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研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数据认定系统,建立了基于模糊预算的家庭经济困难数据认定模型,涵盖每月消费数据、家庭收入水平等13项数据指标。在模型量化评估基础上,采用电话、访谈等方式拟定资助登记,并通过四级评审及公示制度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度。“经过三年来的不断完善,系统实现了认定工作的信息化、精准化、科学化。依托信息采集系统对新生进行经济困难认定,为入学后开展一对一帮扶、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夯实了基础。”学生处处长沈岚说。

    依托这套系统,资助管理中心开展经济状况动态监测,优化了过程控制,实现了科学管理,加大了对特殊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了资助标准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需求相适应,使资助由原来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确滴灌”。2015年以来,资助管理中心通过动态监测,对36名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提供了临时资助,动态调整了数百人的资助等级。为确保资金发放精准,资助管理中心还积极探索改进资金拨付和发放机制,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获得感。

    资助育人,与立德树人一样,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落脚于学生。通过开展成长“1+1”、绿色氧吧等活动,资助管理中心努力将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力求让数据有温度,让资助有情怀。成长“1+1”活动中,一名有热情、有爱心、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成长导师,与一名有需要的“边远、贫困、农村、民族”困难学生结对,从入学起,成长导师便对其进行深度辅导和精细化帮扶,全程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等方面全过程进行引导、塑造和培养。与常规帮扶活动不同,成长”1+1”更侧重精神关爱、能力培养、信心树立和成长发展的全方位提升。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有170余名教师被选聘为成长导师,累计“1+1”对子312个。古丽也参加了这一活动,成长导师王新军四年时间里始终关注她的学习与生活,那句“在困难中磨炼自己、成长自己”让古丽至今牢记。

    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新生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障碍等常见心理问题及职业发展问题,资助管理中心自2013年以来组织一线辅导员和从事资助、心理、就业、教育工作的业务骨干教师,创新资助活动模式,实施“绿色氧吧”工作坊147期。这些准确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品牌活动,培养了青年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使命感。

    学校每年寒假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返乡路费,为不能回家的同学安排集中住宿,建立留校学生日常联系制度,举办留校学生新春联欢会,学校领导看望慰问留校学生并为其发放资助卡及学习生活用品。2018年春节,资助中心为1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近30万元春节返乡路费补助,组成17支队伍前往广西、陕西、安徽等地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诚信励志教育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内生动力

    学校资助工作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系列特色活动,不断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的同时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学会了如何关心别人。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德智体美各个层面全面发展,成绩优异,他们正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己的家庭,甚至也影响改变着身边的人。

    凭借自身的努力,古丽成绩逐步提高,斩获各类奖学金,本科毕业时获得了毕业生优秀论文奖,考取了本专业研究生。现在的她,除了专心搞好学术外,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她认为是党扶持着自己走到今天,自己就是党的孩子。古丽说,毕业后要回新疆当一名老师,当一名优秀的好老师,她要将多年在京求学的所想所感告诉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孩子,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1401班的李文基,来自河南省叶县,一家五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日子过得很吃力。大学一年五千块钱的学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背负着全家希望的李文基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学期间,勤奋刻苦的他成绩优异,获得过一次国家奖学金、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三次一等奖学金、三次国家助学金。加上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李文基解决了后顾之忧。大学四年,除了大一从父亲手中接过五千块钱,李文基再没有跟家里要过钱。他不再是家里的负担,有时还可以为父亲分担。

    自己进步了,李文基也向身边的人传递着正能量。他做班长,带领班级获得合唱比赛一等奖、运动会二等奖、优秀班集体优秀奖、宿舍文化节第二名等荣誉,自己也获得了优秀年级工作者、优秀团干等称号;他做志愿者,参加“善行100”、“益行”、支教等志愿活动。活动中,他越发觉得自己的价值所在,越发体会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和意义。“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付出,能够给别人带来或多或少的改变,对于我来说是一份感动,这份感动也将一直激励着我继续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怀着一份感动,李文基报名了学业辅导员,帮助身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所带的班级的挂科总数从20门下降到5门;他做学科竞赛,获得了“尖烽时刻”商业模拟大赛全国三等奖、第九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京市二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全国三等奖、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

    现在是一名预备党员,担任年级长和班长的李文基,已被保送为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回顾即将结束的大学时光,李文基说:“在我学习成长过程中,父母期望和国家资助是两大动力和支持。感谢我的学校——华北电力大学,感谢我的老师,有他们在,我就可以一门心思好好学习。国家资助政策给予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甘于平庸的希望。”

    学校连续11年举办“自立自强之星”评选和“自立自强学子先进事迹报告会”活动,涌现出大批自强进取、拼搏奋进的先进典型。“轮椅女孩”史怡杰是他们的优秀代表。自2011年就读于华电以来,史怡杰在华电生活始终得到了母校的关爱。入学第一天,学校有关领导就和学生处、院系负责人一起鼓励她安心求学。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就史怡杰的特殊身体状态进行针对性帮助。学生处、教务处、经管系更是从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三个方面进行关爱。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史怡杰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懈努力,毕业时收到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5所世界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并当选为2015年十大“感动河北年度人物”。

    近年来,学校有多名优秀学生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展示和塑造了华电学子勇于面对困难、乐观积极的形象,极大鼓舞了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矢志成才报国的坚定信念。学校大力开展诚信教育系列特色活动,通过创办“诚信咖啡吧”、开展主题班会、组织专题论赛和主题征文等,不断提升诚信教育效果。“诚信咖啡吧”案例还入选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案例》和《2016年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活动特色案例汇编》。

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勇担时代责任

    资助育人,始于资助,成于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在资助育人中,学校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通过实践育人环节,学校积极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本领,在扶贫实践、科技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担负起国家、民族、人民的希望。  

    2009年,学校启动“把绿色电力送到雪域高原”能源科技扶贫行动,师生组成“能源电力调研西藏行”主题社会实践团,深入西藏无电地区进行调研。三年时间里,100余名主要来自西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4次进藏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于2011年彻底解决了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89户无电农户的照明用电问题。来自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加央是第一届志愿者。2009年暑假,大三的他和同学回到青藏高原,走进了日喀则地区的拉孜县节村——一个真正的“无电区”。三周的实习,震撼了加央,也让他感到了来自家乡的沉甸甸责任。“那是一种难以诉说的悲痛,更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责任。”毕业后,加央成为了西藏电力公司的一名员工,“我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报答养育我的家乡。”

    十八大以来,作为“把绿色电力送到雪域高原”的延伸,学校相继发起了包括“绿色电力照亮长征路”等活动在内的“绿色电力能源扶贫解困行动”,采取“送设备、送光明、送人才、送服务”的方式,实现了新能源科技教育扶贫服务行动的可持续发展,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增加收入。在江西兴国县,学校组织该地生源为齐分村建设了15座3千瓦的“户用并网光伏电站”,实现了光伏独立供电。村民在满足自家用电需求外,还可以将多出来的电卖给国家,据统计,一座“户用并网光伏电站”每年可以为每户居民带来近3000元的收益,有效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来自内蒙古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张浩乾,主动组织研究团队发起实施了“绿色电力让游牧民生活更美好”公益项目,自主研发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使当地牧民实际用电量提高了33倍,不仅能够用上电灯、电视、冰箱等基本的生活电器,还用上了电动剪羊毛机、抽水机、铡草机等设备,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凭借该项目,张浩乾及其团队荣膺2014创行世界杯全球总冠军。

    这些优秀的华电学子代表虽然家境贫寒,却用实际行动改变着家乡的落后面貌,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民族的实践中践行着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以“资助育人”理念引领各项工作,形成了一批特色资助育人品牌活动,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经过不断实践和发展,学校逐步建立起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精准资助”为目标,以“资助育人”为导向,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五位一体”的“育人型资助体系”,实现了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通过资助育人,引动广大青年学生追逐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牢记使命,自立自强,开拓进取,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